3)第一百六十二章 考场大魔王再度降临(第一更)_大宋神探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确实有其历史局限性,但真要以为全靠策论,就能看出考生的才华,那同样是想当然。

  科举考试本来就是以评测考生的知识储备和智力为优先的,官场磨砺和社会毒打自然是到做官时候来经历,两者不能颠倒。

  所以狄进看了一遍策论的题目,脑海中构思好大致的思路,就将主要精力放在诗赋和经义上面。

  经义代表基本功,能够提升考官的好感度,诗赋更是重中之重,让考官对自己青睐有加。

  有了重点后,这段时间研究主考官风格的用处就发挥出来了。

  根据狄进的分析,作为西昆体的开创者之一,刘筠近几年来似乎也意识到,这种文风越来越朝华而不实的路上前行,正在寻求突破与改变,一味跟风的西昆体已经入不得对方法眼了。

  实际上对于其他考官来说也一样,文笔和观点,总要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才能脱颖而出。

  毕竟省试的考生,都是从地方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成功者,差距已经大大缩小,而省试的考官,比起各州的考官数目要多,但试卷也更多,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先声夺人的路子绝对好使。

  这其实也是后来太学体为什么会大行其道。

  太学体可太新奇了,怎么古怪怎么来,怎么生僻怎么来,最初考官一看,哎呦,这个没瞧过,一股清流啊!录了!然后全是“清流”涌了过来……

  所以太学体的名声比起西昆体更差,被淘汰后连作品都没留下来。

  狄进其实也考虑过,是否要采纳太学体的特点,权衡利弊后,还是放弃。

  刘筠固然求变,但上了年纪的人,某种固执是改不掉的,不能自作聪明,反倒踏入雷区。

  同样的,刘筠不是那种一味清谈的文人,他每每的批注都是言之有物,自然也喜欢言之有物的文人。

  不仅是这位知贡举,还有四位同知贡举,这些都是全国精英,阅历丰富,天南地北,火眼金睛,绝不好糊弄。

  如鼎鼎大名的科举故事,苏轼在科举考试里杜撰典故,结果主考官欧阳修怎么都想不明白出自哪部古籍,还去请教,这才知道是苏轼杜撰的,反倒予以夸赞,这种听听就行。

  绝大多数情况下,文章中夸大其词,会给考官留下极其糟糕的恶感,偏偏士子自忖才高八斗,写到最酣畅淋漓的关头,极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必须压抑住这种冲动。

  综上所述,既要新奇特别,于现有的西昆体上别出机杼,但又不能创新太过,引发年迈大儒的恶感,同时得言之有物,分寸拿捏,恰到好处。

  这就难怪许多人即便研究了考官的喜好,还是难以满足对方的喜好,入得眼缘了,确实困难……

  狄进则成竹在胸,按照这个拟定好的思路,把题目审完后,基本就知道该如何答题了,从容不迫地提笔。

  别说下意识观察这位对手的王尧臣,就连欧阳修都不自觉地被其吸引,不是小隔间的考场,就是这点不好,压力都是互通的。

  而即便骄傲如欧阳大才子,都不得不承认,这位国子监解元,在考场上的气势,好生可怕!

  他勉强收回目光,深吸一口气,也提起笔来。

  哼!

  就不信,自己的才气会比别人差!

  答卷便是,看榜论高下!

  请收藏:https://m.youshu8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