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82章 王之涣神作凉州词(第一更)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柳》!

  有家不能回的将士们,内心自然非常惆怅!

  只能自嘲似的“责怪”一下“羌笛”:

  你是有病吗?

  干嘛总是吹奏负能量满满的《折杨柳》曲?

  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

  没有春风,就没有春天。

  没有春天,哪来的杨柳给你折?

  说是“何须怨”,可话里分明带着怨念,而且这怨念还很不小。

  另一方面,又是满心的无可奈何!

  虽然乡愁难耐,但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

  “说句实在话”,有国才有家,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来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家?

  所以这句看似宽慰,可也曲折表达了将士们的心声,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引人在诗外无穷遐思。

  甚至都不用别人来吹捧本诗,“旗亭画壁”的另一位男主角高适,都要为《凉州词》背书了!

  重新审阅一下他的那首《塞上闻笛》: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发现什么了?

  与《凉州词》意境相当,韵脚一致!

  正是与王之涣的唱和之作啊!

  是的,《塞上闻笛》还有一个名字: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王七是谁?

  以前,流传说王之涣排行老六,所以是“钻石王老六”。

  可是后来,王之涣的墓志铭出土了,他是他老爸的第四个儿子,他还有三个堂兄,刚好是“王七”。

  所以,高适这首就是“唱和”王之涣凉州词的作品,如果他们再晚个十几二十年,就可以玩更高级的“步韵”了。

  《凉州词》起码在薛用弱所在的长庆年间就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神作”,随着时代的推进,不但没有像王大叔的《长信秋词》一样被渐渐冷落,反而越来越出名。

  明代的李攀龙、王世贞和清代的王夫之都为“唐人七绝谁可压卷”这一问题各持己见,可免不了都涉及道这首诗。

  到小陈的时代,尽管是出现在初中课本中的,可小学生基本上都会背了。

  免不了还要拉上乾隆、纪晓岚、慈禧太后、朱棣、解缙等人再给本诗创作新的段子,比如慈禧太后的段子:

  说慈禧太后很喜欢《凉州词》,便命人给自己的扇面写上这首诗,时时欣赏。

  可是题写的人失误之下,写漏了一个“间”字,发现之后吓得魂飞魄散,老娘们喜怒无常,怕是性命难保!

  好在古人不写标点符号,可以在断句上做文章。这人便说:刚刚写这首诗的时候想到改成一首词,因为别有一番意境,所以迫不及待的想献给老佛爷!

  于是重新断句并朗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老娘们一听,自然是“喜不自胜”,不但不怪,还要赏赐。

  这个故事相比“旗亭画壁”,技术含量比较低,一看就是后人杜撰的,而且还是近现代人杜撰的。

  毕竟但凡古人写这种段子,不可能连词牌都对不上吧!

  何况《凉州词》本身就是一种“词牌”,是一种曲子:“《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是西凉的都督进献给天子李隆基的流行歌,并不是说这是王之涣在凉州写的。

  凉州在武威,玉门关在敦煌,坐火车还要10个小时呢!

  所以这故事基本上就是“李白又有藏头诗”、“乾隆迷路吃小吃赞赏有加”同一类的扯淡。

  可是在流传过程中,无论是“旗亭画壁”这种真假难辨的,还是慈禧那种评书相声里的段子,都在提升该诗的知名度。

  管它是真是假,先炒作一波上个热搜!

  请收藏:https://m.youshu8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