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5章 王昌龄的恩师(第一更)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王夫子和诸君看晚辈这首诗又如何?——

  为赶上今日盛典,昨日早早踏上来扬州的航道,可过了晌午才开船解缆,行至湾头已接近日暮,乃作《问舟子》诗曰:“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

  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绍生吟出此诗,又引发在场众人的一阵惊叹——这小子了不得啊!

  用问答的形式写行旅之情,显得旅途中全无主意,只能靠船夫。盼望快点到目的地,但风浪很大,只好在河湾处暂作停泊,颇有前程尚远,日暮途穷之感!

  五言绝句应该是近体诗中最简单、字数最少的题材了,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别看才二十个字,可越短越难出彩啊!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古人有“短而味长,入妙尤难”的说法!

  因此,敢当众吟诵自己的五言绝句,还是在现场有王昌龄这种大宗师的前提下,可见他对自己诗的自信!

  从诗的内容来看,他也有自信的资本!

  就在众人感叹绍生之才时,小陈心里又骂开了:这玩意真不是个东西!

  能不自信么?还是赤裸裸地抄袭孟夫子的诗啊!

  这首平白如话、并不显眼的小诗,的确是当年孟夫子流寓扬州时所作,而且第二联恰恰是扬州市广陵区“湾头”地名在古籍中最早的纪录,后世被立在广陵区街头的广告牌上的!

  当初孟夫子去长安考试不中,又触怒天子,一路南下,漫游吴越,到处漂泊。

  当他等走到扬州的一个渡头前时,虽然问的是前面的路程,当更深处是在问自己:

  我的前途在何方,我将要去哪里呢?

  问前程,既问自己,也是问家国天下。既是漂泊的寂寞黯然,也是对所在世道的忧虑、愤懑!

  绍生选择抄袭本首诗,也可谓目光精准。

  因为,如果后世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之类的“高考工厂”是落榜生们回炉重造的不二之选,那么在此时,扬州就是各位科举落第者的聚集地!

  唐代扬州是科举落榜者的天堂,这点现代人的论文中多有论证,也不复杂,就是因为考生们落榜后心情不快,希望到繁华的扬州好好撒野一番,排遣悲苦!

  比如韦应物的《送槐广落第归扬州》:

  下第常称屈,少年心独轻。

  拜亲归海畔,似舅得诗名。

  晚对青山别,遥寻芳草行。

  还期应不远,寒露湿芜城。

  去扬州好好玩吧!玩尽兴了再回来考!

  故而孟夫子当初也选择这条路,不是偶然,而是时代风气。

  相同的遭遇,“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短短十个字,引起了现场落榜生群体的极大共鸣!

  事实上,扬州的诗榜之所以还能维持收支平衡,正是因为有这群落榜生在扬州,他们买诗榜来看——

  是当复习资料来看的。

  看这上面的排名,才能洞悉长安流行的风向,才能在下一届的科考中洞悉主考官的喜好啊!

  词词句句中多少充斥着忧伤的情怀,悲观的心绪,但孟夫子也不是一味消极,就像他这首诗的三四句,说自己看到江里了浪花的激荡,内心的激动也久久不能平静!

  而长河中的波澜,他不但没有心生恐惧,反而产生了一种降服欲!一种壮志豪情!

  细品“复”“足”,虽是平常之语,却是诗中之眼,孟夫子又一次化平淡无奇为奇峰迭起的示范之作!

  请收藏:https://m.youshu8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