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9章 对决诗佛王维!(三)第三更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可能会先拔擢陈苌小友。”

  这个结果令李隆基意外,现场其他大臣惊讶,陈成自己也错愕地抬起了头:

  莫非自己押宝押对了?

  “作何解?”李隆基略一思忖,复归微笑——当然陈成所“作”的诗,在他看来也确属佳作。

  ……

  为何小陈看不出这首诗的好?

  且看这诗第一句,就有很大的“毛病”。

  一会儿春天,一会儿秋天,刚才兰花才开,这边桂花已经“皎洁”了——这不就是东一棒槌,西一榔头,想到哪里就写哪里吗?

  也没有个实景啊!

  对小陈来说,写景就应该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可以夸张点,但你也要看到眼前实际看到的才行啊!

  这就是他不懂了。

  《诗经》好用“比兴”,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我想说一个道理,但我不直接写出这个道理,而是用一个类似的东西去比喻,然后引起我想表达的情绪。

  在小陈看来是“漫无目的,东拉西扯”,但在懂诗的人看来,诗一开始就用了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秋桂,让人直接明了了诗人要表达的情绪。

  而且这两句也不是瞎写,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子,只是因为张九龄老家广东多桂树,他把菊改成了桂而已——不但不是小陈以为的“想写就写”,反倒是真的追求事实。

  光这一句就又有《诗经》的手法,又有《楚辞》的典故——能不厉害吗?

  何况中国的诗都是从诗经来的,“比兴”的手法历朝历代都会被认为是最正统的创作手法,更被张九龄这样的文坛宗师看重——而不是去欣赏剑走偏锋的如“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玄女下凡尘”这种。

  第二句说兰、桂各自在适当的季节,显示它们各自优秀的品质——这又是以此代比,联系现实了!

  什么是适当的季节?太宗贞观年间,玄宗开元年间,这就是好的“季节”,所以太宗朝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玄宗朝的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在这时节展露头角。

  甚至连被称为“奸相”的李林甫,在他日后把持朝政的十几年中,也仍然为维持盛世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作为反例就是,隋炀帝时期有一大批能人,其实跟后来李世民用的是同一批——但明显那些人在杨广时代就是没有发挥作用。

  这一大套说与小陈听,小陈肯定说是“过分解读”。

  但事实就是这样,张九龄在诗的“锤炼”上,功夫花得一点也不浅,只是不让你轻易看出来而已。

  当然,说这诗平淡,其实不对。

  因为到第三联就已经“奇峰突起”了:“谁知”突然一转,这就引出了山

  请收藏:https://m.youshu8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