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九十六章 历史被人从身后踹了一脚_走进不科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颗粒具体直径多少、属性如何他们就不得而知了。

  近代原子理论真正的建立者,乃是英国人约翰·道尔顿。

  在拉瓦锡发现了氢气后,人们发现两份氢气和一份氧气化学反应正好消耗完生成水。

  超过这个比例可能会有氢气多余,可能会有氧气多余。

  也就是说氢气和氧气在某个单位上,以2比1的关系发生了作用。

  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个最小单位,一开始是元素级别,后来道尔顿在1803提出了原子概念。

  当时他提出了一个理论:

  物质均由不可见的、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单位。

  另外,他还测定了各元素的原子量——虽然有些是错误的。

  这个概念要一直持续到1897年才会由jj汤姆逊再次刷新,而他的步骤便是老汤等人今天所用的真空管实验。

  当然了。

  真空管实验计算出的是电子的荷质比,电量还是由此前提及过的密立根所测定,此处就不多赘述了。

  与此同时。

  在JJ汤姆逊测出荷质比的那个时代,阿仑尼乌斯已经于1887年提出了电离理论,可以计算出氢离子的荷质比。

  JJ汤姆逊的测量结果要比氢离子大接近2000倍,这无疑是个涉及到量级概念的结果:

  荷质比是电量比质量,氢离子也好阴极射线的微粒也罢,它们的电量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分子不变。

  在分子不变的情况下相差两千倍,那么差别显然就在质量上了:

  也就是说,构成阴极射线的微粒流质量仅为氢离子的一千多分之一。

  比氢离子还小一千倍,那么这个微粒自然就要比原子还小了。

  如今法拉第他们所处的1850年虽然尚未出现电离理论,但气体元素离子研究早就进行了很久,不少数值实际上是已经先行出现了的。

  这也是很多理论被正式提出前的常态:

  理论的提出者,并不一定是现象的发现者或者拓路人。

  他们真正的贡献是通过某个公式或者实验结果,将一些离散的东西给归纳、总结成了一个制式的定理。

  因此对于高斯和法拉第而言,他们能够想到氢离子荷质比的数值并不奇怪。

  真正令他们感慨的是

  这个足以改变科学界历史走向的微粒,居然就这样出现在了他们面前?

  要知道。

  此前徐云拿出的光速测定、光伏效应、光电效应、柯南星轨道计算之类的实验方式,在步骤上显然是相当精妙的。

  但实际上。

  除了光电效应之外,其他对于科学界的推动作用其实并没有颠覆性的效果——至少目前如此。

  它们更多的意义在于纠正某些错误,可以避免后人在这些方面浪费时间。

  但阴极射线却不一样。

  它的这次解析结果,堪称将整个人类对于微观世界的认知,狠狠的推进了一大步!

  

  请收藏:https://m.youshu8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