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七十二章 有说服力的证据_走进不科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是很多人.或者说媒体自那之后还是不长记性,老喜欢去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

  当然了。

  如今的钱永健方才九岁,如果钱学榘能够将他带回华夏,有些事情可能就不一样了。

  而除了钱学榘外。

  剩下的李耀滋和林家翘也都是不可多得的华人顶尖科学家。

  李耀滋是著名的流体力学专家,名气一度可以与老郭相媲美,后来还担任了全美华人协会会长。

  赴美求学期间,李耀滋还创造了一个在两年之内拿下硕、博两个学位的“神话”:

  1938年获得了MIT硕士学位,次年仅用9个月时间就拿下了博士学位。

  可惜建国后犹豫顾虑所谓“出身”问题,李耀滋曾经多次想要回国但最终都没有下定决心。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依旧没有前往4V为物流工作,并在往后余生一直在推动着统一大业的进行。

  如今有这么封来自首都的信件在面前,李耀滋犹疑不定也是正常的。

  随后陈省身想了想,又报出了几个名字:

  “景均兄,那么李卓皓、健雄、肇中还有政道他们呢?”

  李景均摇了摇头:

  “前面三位已经明确表示不回国了,至于政道他没有给我任何答复。”

  听到李景均这番话准确来说是听到“政道”这个名字的时候。

  小杨忍不住冷哼了一声。

  华夏有个成语,叫做兄弟阋墙。

  而在物理学界中要说哪对科学家最符合这个成语,那么小杨和小李显然是冠军的有力竞争者。

  他们共同获得了诺贝奖,但却在获奖后分道扬镳,哪怕在2023年都没有和好。

  并且很有意思的是。

  二人闹翻的原因彼此各执一词,自传中对于这件事描述的互相矛盾,他人的佐证也互相矛盾,即便在后世都属于一个未解之谜。

  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二人矛盾直接的爆发点就是论文的署名先后问题。

  小李想要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前边,理由是国际惯例都是按照字母排序的。

  小杨则认为他的贡献比较大,应该把自己的署名排在前面——因为小杨的数学功底确实要强过小李很多。

  具体的时间节点大概是这样的:

  双方在1952年的三篇论文中对署名先后发生了一些口角,1955年双方写下了宇称不守恒论文,论文发布时双方对署名先后爆发过一次很激烈的争吵。

  1957年,二人获得诺奖。

  1962年,《纽约客》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一些杨李二人从合作到获奖的经历。

  文章中小李说了一句话:

  “对宇称不守恒理论的突破是我一人所为,与杨无关。”

  至此以后,二人彻底决裂。

  接着在1970年。

  小李发表了一篇题目叫《弱相互作用的历史》的演讲,后整理为演讲录。

  在这篇文章里面小李提出,他本人

  请收藏:https://m.youshu8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