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68章 由王维指点写孟浩然之诗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典故,怀念这位能和千年前屈子相匹敌的“高人”,“襄阳秋色”也不是实写,只是想象中的样子。

  就因为荆楚出现了屈原,襄阳出了这位“高人”,使得江汉的秋色都显得无比洁净。

  到颔联似乎出现了种田吧?实则仍然是用的典故。

  但是这句写出来,让李氏三杰都不是很懂:

  所谓“狙公赋芧”,乃是列子的一则寓言,后被《庄子·齐物论》引用,其实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狙”就是猕猴,“狙公”就是养猕猴的人。

  给猕猴早上三个,下午四个橡子,所有的猕猴们都跳起来发怒。但早上四个,下午三个,所有的猕猴们都表示很高兴可以接受。

  这意思原本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那这里是说“高人”可以玩弄他人于鼓掌,花言巧语欺骗别人吗?

  不通!不通!

  “这有什么不通的!”陈成嗤笑一声:“你们没有读过王摩诘的‘燕子龛禅师’吗?”

  李氏三杰面面相觑:“没……没读过。”

  陈成又笑,不过让他背他也背不出来,便道:“此诗有句云‘行随拾栗猿,归对巢松鹤’——以形容困窘。”

  李氏三杰恍然大悟:一路有猿猴跟随,捡食东西,可怜兮兮的样子。

  可这跟你这“狙公芧”又有什么关联?

  “呃……”陈成深觉这几个少年觉悟不高,都已经讲这么明显了都还是不明白!

  “你们不要搞错了,这位‘高人’,并非是‘狙公’……”

  而是“狙公”随意更改数量,玩弄鼓掌上的猕猴。

  “高人”种的东西,就好像是狙公手上的橡子一样,想给多,就给多,想给少,就给少,可“猕猴”必须仰人鼻息,不能抗议,装出高高兴兴的样子。

  就好像王维老师诗里“行随拾栗猿”一样,这句也是从此诗引申而来的。

  “岂有此理!”李嚞大奇道:“把‘高人’比作猕猴!这算哪门子的‘高人’!”

  陈成欲言又止,幽幽道:“恐怕你对‘高人’的生活有什么误解。”

  无论是孟夫子、张子容,还是在他们之前的陶渊明,严子陵,隐士的生活总是无限困苦的。

  因为你要生存,光是吟诗作赋是填不饱肚子的,必须要去下地劳作。

  像他们几个是自愿的那还好,后来的杜甫大大往往是被逼着去各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隐居的。

  乾元二年的时候弃官不做的杜甫携家人颠沛流离,到秦州又面临吐蕃入侵,只能离开进入成州同谷(甘肃成县)。在同谷杜甫写下一首《同谷歌》,其中有名句“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叙述他忍饥挨饿,像“狙公”手下猕猴一样拾橡子果腹之事。

  后人认为,这首诗简直“皆风骚极致,不在屈宋之下。”与屈原、宋玉的作品不相上下。

  

  请收藏:https://m.youshu8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